教育部推動國中小學習扶助 結合數位教學激發校生潛力 桃園電子報記者傅聖仁 2020-10-20為幫助國中小學生改善學習成效,教育部持續推動學習扶助計畫,並順應趨勢結合數位、遊戲等多元模式,依學生個別學力程度提供適切的學習資源,增加學習動機。對於績優學校、教師及學生楷模,也舉行評選並公開表揚,為學習扶助注入更多動能,讓更多學生受益。 教育部20日舉行109年度國中小學學生學習扶助績優人員頒獎典禮,由國教署署長彭富源親自頒獎表揚12所學校、16位教師及11位學生,期盼藉由他們的優異表現,帶動更多學校與教師投入學習扶助,引領學生的學習持續進步。 教育部表示,為提供學生更多的學習資源與機會,自95年起推動「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102年整合為「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並進一步推行「課中補救」政策,利用一般上課時間將有需求的學生抽離原班進行學習扶助,透過小班化教學,讓學生獲得更適切的引導與學習。108年起,「補救教學」更名為「學習扶助」,除彰顯正向積極的意義,也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成就每一位孩子。教育部指出,為鼓勵更多參與學習扶助的團隊、教師及學生,教育部調整今年度績優人員評選計畫,除評選年度改為當年度,原評選三組別名稱:績優教學團隊、教師教學典範及學生學習楷模,分別更名為「領航團隊獎」、「鐸聲伴學獎」與「學習潛力獎」。評選方式從初選、複選及決選三階段,調整為初選及決選二階段。今年的評選經地方政府推薦送件數達104件,比去年有所提升。 教育部強調,在數位學習趨勢下,學習扶助的課程也結合數位、遊戲等多元模式,以不同的學習策略,增加學生學習動機,提升學習成效。獲得鐸聲伴學獎的雲林縣立褒忠國民中學時任校長陳昭龍(109年8月1日調任飛沙國中校長),在偏鄉小校服務已十年,他的教學特色在於全力讓學生「聽得懂、說得出、寫得來」,並加強陪伴學生學習與成長;桃園市中壢區大崙國民小學教師王韻婷,則透過多樣的英文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多嘗試、多挑戰、多體驗」,讓學習更有效。領航團隊獎部分,如臺北市立景興國民中學關注每位孩子的學習,以學生需求為中心,利用閒置空間設置學習扶助班專用教室,並結合學習扶助專案與教學試辦計畫,提供學習低成就學生更多學習的機會;花蓮縣新城鄉北埔國民小學教師皆具有教學熱忱和正確的學習扶助觀念,行政及教學齊心合作,為每位學生建立個別學習扶助輔導資料冊,有效掌握學習狀況。教育部另外表示,獲得學習潛力獎的學生,也在老師的指導下展現積極學習態度,如臺南市立龍崎國民中學陳同學,參加學習扶助課程後,數學成績穩定進步,除擔任班級幹部外,更在技藝學程中有所發揮;屏東縣林邊鄉竹林國民小學陳同學則透過學習扶助老師的個別指導,持續精進課業,也更積極參與校內外各項活動與比賽,曾獲屏東縣109年科展比賽化學科第一名殊榮。學習扶助提供再次學習的機會,讓每個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獲得即時的幫助。未來將持續落實學習扶助計畫,並結合數位學習資源,強化與民間公益團體合作,依學生個別學力現況,提供適切的學習扶助資源,設計更適性的課程與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展現良好的學習成效。 原始報導連結| https://tyenews.com/2020/10/89239/ ================================================ 改編半澤直樹名言勉學生 飛沙國中校長(時任褒忠國中校長)陳昭龍獲教部鐸聲伴讀獎 〔記者鄭旭凱/雲林報導〕飛沙國中(時任褒忠國中校長)校長陳昭龍今天早上獲得教育部頒發鐸聲伴讀獎,今年全國只有5人獲獎,而陳昭龍是唯一非六都獲獎的偏鄉老師,他期許受輔導的學生,持續努力學習、點亮自己,他改編日本連續劇「半澤直樹」中的名言告訴學生「活著,學習找到出路」勉勵學生,只要努力學習就能為自己的人生找到出路。教育部舉辦國民中小學學生學習扶助績優人員評選計畫,表揚擔任推動學習扶助,且持續投入辦理學習扶助、教學用心、活化且成效卓越的教師,陳昭龍在擔任褒忠國中校長時,去年學生會考數學和英文成績,半數以上都得到C,也就是得加強,陳昭龍不放棄學生,帶領老師幫學生課後輔導,今年成功減C,全校整體成績提升,更擺脫教育部列管。 褒忠國中143名學生大半學生都是新住民家庭或隔代教養,因缺乏文化刺激,學生學習缺乏動力,學業成績普遍跟不上,陳昭龍「減C計畫」獲得成功,更擔任雲林縣學扶推動小組委員,也為學扶相關計畫擔任研習宣導講師,同時亦獲台灣師範大學、台中教育大學等多所學校擔任學扶培訓講師,分享其教學心得,共同為學習扶助計畫攜手合作。陳昭龍今年8月調任雲林四湖飛沙國中,今天他獲獎表示,能在教學中看到孩子們不放棄學習的容顏,是讓他最感到欣慰和喜悅的事,他將持續自己的理念,希望能為偏鄉地區的學生找到出路,日前他看到日本連續劇半澤直樹中經典的台詞「活著,總會找到方法」,他略加修改為「活著,學習找到出路」,希望告訴學生,活著只要努力學習,就能為自己的人生找到出路。原始報導連結|https://m.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326596